1. IP认证简介
非转基因身份保持Non-GM Identity Preservation,简称IP。
IP体系是为防止在食品、饮料生产中潜在的转基因成分的污染,从非转基因作物种子及其田间种植到产品收获、运输(出口)、加工及进入市场的整个生产供应链 中实施严格转基因检测、建立可追溯信息等控制措施,确保非转基因产品的纯粹性,并能提高产品价值的生产和质量保证体系
IP体系基本思想:
对可能影响受控供应链的转基因污染进行风险评估
对不同的目标选择控制风险所需的程序并确定控制措施的严格程度,确定隔离措施和可追溯的范围,确保对目标对象的有效控制
2. IP认证背景
上世纪二三十年代IP体系最初产生于种子生产领域中,是为了满足细分市场的要求,保持种子某种特有遗传或非遗传特性,在种子生产过程中通过检验、隔离、记录等措施来确保种子的纯度,防止异种污染的生产控制体系。
1996年以后,全球大规模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。转基因作物的种植,使传统非转基因作物生产很容易受到转基因作物、产品的污染。有非转基因消费需求的消 费者要求消费纯粹的非转基因食品,因此,要求非转基因作物、产品在生产中避免转基因污染。IP体系引入非转基因生产中。
20世纪末期非转基因IP认证开展.
1998年德国基因时代公司开展IP认证。2003年7月,中检江苏公司与德国基因时代公司正式签订协议,在中国开展IP认证。
3. IP标准主要内容介绍
第1部分: 风险评估(Risk Assessment )
组织应建立程序,进行风险评估,确认原料及生产过程的转基因污染风险,并确定需进行重点控制的关键点
为持续保持体系的完整性,组织应建立程序,确保当体系发生变化或存在发生偏离控制的可能性时,应确认风险再评估的必要性并实施评估。
组织依据可能产生转基因成分污染的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结果,在确保对识别出的风险能够提供足够控制措施的基础上,选择建立并实施相应控制措施程序来对风险进行控制。
风险大小 = 风险产生的严重性 × 产生风险的可能性
风险评估:
评定供应链范围内转基因存在可能的大小,是制定程序各项控制措施的基础。
风险 控制措施
高 严格
低 一般
第2部分: 组织措施 (Organizational Measure)
(1)资源管理 :人力资源 、基础设施
(2)沟通 :内部沟通、外部沟通
(3)外部供方
组织在接收供方产品进入受控供应链之前,应对产品追溯其非转基因状态。
选择、评价及重新评价合格供方,控制的类型与程度应与风险评估的结果相适应
可接受的外部供方:
能够提供产品的身份保持认证证书
非合同供方给受控供应链提供的产品无法追溯至种子,为保证稳定和可持续的非转基因产品供应的连续性,组织可以从非合同供方最多采购原料总量的30%,并能提供证明。
(4)不利事件管理
(5)不符合情况的控制
产品召回
最坏事件处理方案
(6)可追溯性
(7)内部审核
第3部分: 物理措施 (Physical Measure)
隔离
取样检测
第4部分: 管理体系 (Management System)
文件要求
确认、验证、更新
4. 非转基因产品认证标志
5. 申请IP认证需提交的资料
非转基因IP认证合同
非转基因IP认证申请书
法律地位的证明文件:企业营业执照、税务登记证及年检证明复印件
有效期内的卫生许可证、其他资质证书及年检证明复印件
组织机构图
最新版本的IP体系文件、程序文件、工作表格,相关的QA/QM文件
二、推行IP的意义
能够避免转基因材料污染;
有助于充分发挥我国非转基因的优势,有助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;
能够提升产品价值,增加企业经济效益;
能够满足转基因食品管理法规的要求,有利于产品出口,避免贸易中的技术壁垒;
将增加产品身份透明度,提升企业形象,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;
产品可使用IP认证标志,免于转基因食品必须标识的规定。
三、哪些企业适合做IP认证
非转基因大豆、玉米、番茄、大米、异黄酮、卵磷脂、维生素E、维生素C、B等生产加工领域
四、IP认证的基本流程
体系调研
体系文件编写:满足认证标准要求并结合企业实际
运行指导及体系运行
内审